德国总理朔尔茨反对进行这项反补贴调查。他在上个月访华期间释放了一个信号。他列举历史上的经验,说当年日本、韩国的汽车也没有击垮德国车企,应该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竞争。这是朔尔茨的一贯理念。他的话至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德国秉持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总体思路是基于市场逻辑来面对竞争,而不是动不动就用封锁的方式应对外部挑战。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德国经济来说,搞贸易封锁的后果是不可承受之重。
其次,德国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利益。虽然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所缩减,但总体来说,中国依然占他们全球市场中最大的份额,而且德企还在加大投资。如果同中国爆发贸易战,德国企业肯定会承担主要的伤害。
最后,朔尔茨也谈到了欧盟是否对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问题,目前中欧贸易的现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从中国销往德国、欧洲的汽车,不一定完全是中国企业生产的,里面的零部件可能也来自欧洲企业。朔尔茨提到,中国输欧的电动汽车,50%可能是德国车企和中国生产商共同制造的。因此如果欧盟发起关税,就会伤到欧洲自己。
目前欧盟对中国车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主要是法国人和欧盟委员会在后面推动,但是,除了德国,其它国家还没有比较明确的表态。在关税问题上,欧盟委员会掌握着主动权,该机构有权启动调查,也有权在得出结论后决定是否征收临时性关税,但是征税比例是有限的,可能到30%左右。
然而,如果欧盟后续决定加征永久性关税或是大幅度提高征税比例,就需要拿到所有成员国面前去讨论博弈。
显而易见,德国反对加征关税,也正在欧盟内部施加影响力,同法国的那支力量在相互较劲。现在还不好判断较劲的结果。通过朔尔茨同瑞典首相的共同声明看得出,德国得到了瑞典的支持。至于其它欧盟成员国,尤其是不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必会关心这个议题。但是,一旦中国同欧盟爆发贸易战,欧洲的各国都会受到影响。
欧盟现在以所谓“产能过剩”借口来调查中国,宣称是中国政府的补贴导致了产能过剩,中国国内消耗不了这些产能,所以就倾销到全球市场,让欧洲“吃不消”。而中方表示,不存在“产能过剩”的议题,其实各国政府都在做补贴。
目前双方还在就这个问题进行博弈。至于说欧盟委员会可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0%的关税,我估计国内的相关企业多多少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准备。
如今法国正在大力发展电动车制造业。虽然德国、法国都很重视汽车行业,但区别在于,首先两国的销售市场不一样。德国汽车的主要市场在中国,而法国汽车占中国市场的份额很小,主要是在欧盟内部各地销售。因此中国的电动汽车输送到欧洲,对法国车企的冲击是最直接的。
其次,从对经济运行规则的看法来说,德国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更强调开放、通过规则解决贸易争端。而某种程度来讲,相比德国,法国的中央政府权能更强,国家干预的程度更高。所以两国市场经济治理的理念也有不同。
最后,在电动汽车领域,德企也在同中国企业合作。他们认为光凭自己是竞争不过中国企业的,德国想要在这一块弯道超车,就只有同中国成熟的电池生产企业合作,借助你的平台,在你这里生产,然后直接供应中国和世界市场。这就是他们现在讲的“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全球”的经营策略。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德国在欧盟对华反补贴调查的问题上,采取与法国不同的立场。
欧盟的两面性、矛盾心态确实存在。一方面,欧盟不满意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大搞补贴,甚至把欧洲的制造企业都吸引到美国去投资建厂,导致他们的制造业空心化。为此马克龙还去美国同拜登理论,说对绿地投资的补贴不能只针对美国企业,既然欧美是盟友,就应该允许补贴欧洲企业。但是美国人不理睬他。于是欧洲方面只好搞了自己的补贴政策。
类似的,欧盟经常批评中国的大规模投资,但当它发现成员国单打独斗的规模太小时,也只好在欧盟的层面推进联合研发,比如推出了“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由多个欧盟国家联合投资电子科技研发与其它的关键技术研发。
在反补贴调查的问题上,欧盟委员会其实预设了立场,认为中国的体制当中,经济和政治是密切关联的。中企配合调查、提交资料,他们却认为中企不会就补贴问题如实陈述,一口咬定我们的企业没有提交足够详尽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实则在为后续实施临时性关税做铺垫。
这背后体现出欧盟一种矛盾纠结的心态。本质上说,从它眼中市场经济原则的角度出发,欧盟认为政府不应该搞过度补贴。可当发现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落后中国时,欧盟又多多少少想搞自己的补贴政策。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尤其是德国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它肯定不乐见各国纷纷搞贸易壁垒。
现在的问题是,大国间如何避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互相封锁的补贴竞赛中。欧洲总体上的态度还是支持通过世贸规则解决争端。这与美国不同,美国对于遵守世贸规则没有兴趣,何况目前世贸组织的争端裁决机制在美国影响下也陷入瘫痪了,美国不想被这些规则约束。
既然美国不愿意基于世贸规则同欧洲谈判,也许未来的希望就在于中欧携手,来塑造国际经贸体系中的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