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3点吧,最后一点我觉得最关键。      

1,如果你去上班,选个朝阳的行业,有点前景的产品。

这样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在上升的电梯里,即便站着不动,最后你也是向上的。

顺势而为非常重要

具体怎么做,一来你可以思考下,比方服装,面料符合这样的要求吗?

你问自己,有的会有答案,有的没有,没答案的,问身边的人,问网上的外贸朋友们。

再结合一些工具,去辅助你参考。

比方阿里国际站,很简单的,输入你的产品关键词,我们比方“空气净化器”,看看有多少人做,整体感受下,总比空想的好:

有多少家在做呢?20*136=2720家

不过,这只是这1个平台的数据,还有那个中国制造呢,其他各种平台呢。

第一感觉,有点卷啊。

然后,还有其他工具也去看下,比如谷歌趋势:    

虽然过了那个峰值,但也不至于一下子腰斩那种,暂时看的话,没到不能接受的地步。

如果运气比较好,或者研究的产品足够多,背后的大数定律起作用了,那必然会出现一个“一路向上”的产品。

甚至,运气爆棚,来一个“chatgpt式”的好产品。

画面太美,不敢想。

2,选个对的公司。

什么是对的公司?你能得到好处,占到便宜的公司就是好公司。

目标定义清楚,想好自己要什么,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外贸从业经验,能够够得着的最高薪资待遇,学习机会,出国机会,等等。    

每个选择也是很清楚的,比方刷从业经验,是为了应付很多公司其实还是蛮嫌弃一张白纸应届生的;学习机会,比方公司有个行业大咖,可以近身学习很多东西,包括但不限于技术,行业见解,认知; 

至于出国嘛,有些公司国外展会每年会有几个,你有这样的经历的好处是,当未来某家大型公司招聘海外经理,当他们问你是否有海外经验……

我以前脑子就一团浆糊,能找到好公司就见鬼了。

24年要换工作的年轻人,你们千万别学我。

同时,格外关注下你的老板,还有你的直系领导,给自己好好把把关。因为这2个人跟自己的关系最大,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人必须好好把下关。

一个能给你资源,愿意帮助,甚至欣赏你的人,和一个只会占你便宜,敷衍你,有功自己占你一边去的领导,是天差地别的。

当然,前提是,你也要配得上

你说你啥也不是,又懒,嘴巴又不甜,推给你10个询盘成交1个咋咋呼呼觉得自己好叼……

那你还是洗洗睡吧。

至于大饼,肯定会画的,站在老板的角度,确实也是应该那么干的,无可厚非。无非是,你自己评估清楚,人家是否能兑现,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诸如,合伙人,年底分红,股份,等等。

判断的标准也不是无迹可寻,去某眼查上,你发现大boss的出生入死的那个合伙人,从原先的有股份,到没有……你心里基本就有答案了。

不过,我觉得,你倒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给他一个不得不兑现的理由,一个不够就两个。不然,兑不兑现无关痛痒的,那结局大概是:啊?有说过吗?

口惠而实不至是常态,自己心里想清楚就好。   

3,让自己变好,变得越来越好。

当然,你的好,最好不要是孤芳自赏那种吧。没人买单的好,额,如果你开心也行……

我们说的是能变现的好。

本质上,我们大部人都是出来卖的,即,我们把自己的时间打包成一份,卖给你的老板。就像,你每个月掏出去的那100来块花费,我们就是那个“套餐”,包月的那种。          

多维度的去好

好在差异化,好在稀缺性,结果是,稀缺=价高

我们去让自己变得稀缺,让自己变成稀缺的能量体,去主动寻找相同段位的稀缺的好公司,好收入,或是被动的去吸引那些稀缺的优质的好公司好工作。

好东西总是少的并且,因为你知道的一些原因,实际留给你的还要更少。

好在,如果最终你做到了,稀缺的你,大概率是价高者得嘛—如果你也看上对方的话。再怎么说,这时候的你,起码多少有些筹码去选择了。

怎么让自己变得稀缺呢?

比方,别人不勇敢,你勇敢,这其实就是种稀缺。

比方我那个大学同学,人家女孩子,一个人白手起家,跟3M都搭上线了,年产值都过亿了,卖的东西货值其实并不高。

非要跟人家比的话,大部分人可能就是愿意呆在舒适区的,是相对比较怂的。

当然,这个只是一个极其简化的例子而已,各种因素还有很多,个人性格,机遇,运气,产品,等等。

其实只要你愿意去朝着这个方向去想,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努力的。    

比方,即便大家都是卖大通货的,拼价格,红海,没前景。也未必不可以差异化的,如果你立志于这行,铁了心的要做这个产品,或者你是厂二代,要你接手打开局面。

别人拼价格,你偏不,你做方案给人家;别人只是老板和客户之间的“传话筒”,你是个了解客户,了解市场,是个能站在客户角度,给他提供专业方案的专家

别人只是应付差事,让第三方流水线作业出来个独立站,你不,你把它当成一个对外门面,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地方,都付诸心血,把关键的引流环节做得嘎嘎好……

你可以差异化的地方其实多了去,比方认知。

问个问题,你觉得哪些人是你的客户?

不同认知的人的答案是不同的,甚至十万八千里。

即便对于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变迁,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层次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以前不会想太多,什么客户特征,客户画像,没方向,也没深度。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我可能会这样回答:

1,你的国外同行可能是客户

2,你的客户的竞争对手大概率是客户

3,你的上下游可能是客户

4,甚至你的国内同行也有可能有合作

5,……

你可以把这些看成你的牌,比方9,J,Q,K.

当你要压对方的小顺子,那张10刚好你也有,赢面是不是变大了?

那张10是什么呢?

可以是谷歌,也可以10=谷歌+领英。

最终,完整的打法就可以是:谷歌+领英+你的国外同行 。  

换一种形式就是(如果你主动去搜客户的话):”keywords” +site:linkedin.com,或者 “keywords” +inurl:linkedin.com,或者……     

再来个,上下游找客户呢?

推演和事实都是被验证可行的,因为有些客户,他要买A+B, B货和你的A货紧密相关,那问题就变成找到哪些B货们。

最终,完整的打法就可能是:intitle: B货关键词 -alibaba -China

先到这里吧,祝大家新年快乐,新年赚更多美刀!

作者:Terry正飞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