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近期最热门的房地产开始讲。

在我们城镇化的早期,所有城市的人口都是増长的,哪怕小县城。这个阶段是农村人口涌入一切城市,是90后、00后羨慕60后的时代红利。

在80年代,同样两个60后,有人去了珠三角,有人去了东三省。去珠三角的,有人去了深圳,有人去了珠海。珠海也是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都是经济特区。都是东三省,有人去了大连,有人去了鹤岗。

后来我们都知道,东三省干不过珠三角,珠海干不过深圳,鹤岗干不过大连。可回到一开始,这些人的起点是一样的,大家是同一个村里出来的,真的是家境毫无差别,不一样的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愿赌服输,谁叫你自己选错城市了?

可是现在到城镇化的后期,门槛已经浮现了,大城市就是大城市,小城市就是小城市。现在不是你想不想选,而是你能不能选。

A到Z,总是A大。但如果你的选项仅限于XYZ,那么X才是你的最大。当明确了X是我唯一的选择时,游戏没有结束,而是开始。

因为你还有两个选项被你忽略了,那就是你可以选,也可以不选。我知道X对我是最大,我仍然有两个选项。因为我不仅要考虑我的能力,我还要考虑那个X的未来。

那么,城市化的后期,每个城市的前途是什么决定的?是消费人口!注意,我讲的是消费人口,不是人口。不是人少,是消费少了,明白不?

消费是怎么拉动的?是通过扩表,就是加杠杆,用透支未来的方式拉动的。60、70、80这三代人年轻的时候,有大把未来可以透支,花明天的钱,居民部门的债务杠杆攀升到国际高水平,这就叫扩表。

但是20多年过去,现在都老了,80后步入中年,60后都步入老年。老年人怎么透支未来?对不起老年人没有未来。所以老年人就只能透支年轻人的未来,老年人卖房,年轻人接盘,你养我老。

但是,现在年轻人有个特点,统计下会发现,90、00、10后比60、70、80后这个老三届,整体上人数少了一大截,准确的说几乎少了一大半。以前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有两千多万,现在只有八九百万,而且可能还会下跌。

因为年轻人的总人数太少了,所以就算竭尽全力扩表也没用。所以现在要讲消费人口不讲人口了,讲局部不讲全局了。因为人口已经明朗了,而机会只能存在于局部当中。

那么人口流入的城市,就一定有前途么?不一定,要看什么时候。20年前这套逻辑讲得通,那时我们刚刚融入全球化,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个是不需要考虑外部市场需求。这那时候场一定有需求,只要你愿意做,生产出来就能卖,大洋彼岸等着要。需求太大,而当时的你太小,你当时的生产能力也太小,对你而言只有一件事,就是野蛮生长。你只要吃就能长,你只要肯劳动就一定能赚钱,你不用考虑空间,空间相对于你太广阔。

第二个是不需要考虑内部自身需求,你无需考虑规划一个高新区有没有高新企业入驻,一定有。你不需要考虑建个楼盘有没有人住,一定有。当你起点足够低的时候,当你家徒四壁的时候,添置什么家具都是正确的决策。你只要划区,就会有人创业,就会有人从代理公司开始做起,然后自主研发,然后发展壮大抢欧美日韩台的饭碗,你只要开设公交路线、地铁站,就一定会拥挤到让你怀疑人生。

第三个是不需要考虑收支。因为当前两个特征同时发生时,无论当期收支是否平衡都无所谓,长远点看你的投入总是能回来的。店里的客人每天都比昨天多,你担心什么扩容投入呢?早晚会赚回来。

但是到20年后的今天,这三个特征都不存在。你大到一定的情况下,必然要考虑市场需求,我们已经覆盖了全产业链,已经覆盖了全球几乎绝大部分的中低端和相当一部分高端。工业皇冠上的钻石都被摘秃了。

这20年来别人的GDP全球饼图份额都是不增加的,增量都被我们吃掉了。从我们意识到产业升级是必经之路的那一天,严格意义上讲放飞式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换句话说,你依靠自然生长已经把可以填补的空间全填满了,才会考虑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你吃的每一口都是从别人嘴里抢的。在那之前,自然生长阶段是人家丢单子给你做。现在,产业升级阶段是你要虎口夺食,从人家嘴里把单子撬出来。

在那之前,你做的每件事都是别人希望你做的。在那之后,是反过来的。

而当外部需求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候,内部需求就是必然要考虑的对象,我们叫内外双循环。

那么内部需求对应的是什么呢?是消费人口!那么消费人口和什么有关系?

第一是他有没有钱,第二是他有没有欲望。换言之,又年轻又有钱这就是好城市,有钱但是不年轻那要看这个城市能否吸引年轻人,如果又没钱又是一堆老头,那这种城市你觉得有希望吗?

谁拿到存量里的消费人口,谁就是王者。所以各大城市会打造核心地段,这个核心地段里凝聚了拿得出手的一切最好的医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娱乐、最好的交通……是展现给全国的消费人口看的。我们家最好的东西都摆你面前了,来吧,来我这里吧,来我这里成为我的客户,成为我的消费人口吧。

这就是虹吸的根源。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不仅仅在虹吸非核心城市,同时也在虹吸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地段,它像个黑洞在虹吸一切。

外部的环境变了,我们太大了。已经过了自然生长的阶段,现在的食量不是别人能够投喂的。我们必然要抢别人口中食,才能进一步生长,这个自然规律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在这个经济局面的核心问题,已经从房地产转移了。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思考这个问题,未来的消费人口在哪里?恭喜你,你找到了商品经济的核心。人类自打诞生出商品经济的第一天,就面临一个问题。

穷人有需求没钱,富人有钱没需求,怎么办?人类探索过很多方法。

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干脆不要有穷人和富人,大家都一样。你很快就会发现,干多干少都一样,好干坏都一样,需求是有了,可是生产的动力没有了。

摸鱼和加班是一样的,为什么要选择加班?鸡不鸡娃都是接爸妈的班,为什么要鸡娃?

第二条路,那就是让穷人透支消费,俗称加杠杆。因为富人的人数太少了,无论他有多少钱,他都没法消费掉与自己的钱相匹配的商品。那多余生产出来的这部分商品,如果不想变成倒入沟的牛奶,就只能指望穷人加杠杆,花未来的钱,消费掉这部分。

全世界都跳不出这个圈。

居民部门加杠杆,是指没有钱的人向天再借200年,现在花未来的钱,替人不足的富人完成消费任务。企业部门加杠杆,就是把对未来的预期折现到当期,企业部门的高估值实际上就是预期居民部门能够一直加杠杆,把未来的消费挪到当下。

所以企业部门加杠杆,说到底就是那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你够不够胆赌!如果这俩部门一个比一个胆子大,都加,都死扛,扛到最后都加不动的时候怎么办?要么自爆,要么政府部门加杠杆。学生在学校里捅了篓子,最后只可能是爸妈出面,该赔赔。

好比2008年,美国第一反应是用直升机给企业钱,帮企业部门背杠杆。比如疫情期间,美国第一反应是点对点按人头发钱,帮居民背杠杆。我们最近看到的,针对房企的这波输血,本质给企业钱,帮企业背杠杆。

那么,政府部门加杠杆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政府部门又不创造财富,那就是税嘛!

所以你看着人类科技前进了几百年,从打算盘进化到了计算机、互联网,金融这门古老艺术的实质并没有变过。政府部门加杠杆,实际上就是把未来的抽税能力抵押出去,为企业和居民部门买单。

那么再进一步想想,抽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消费人口!看到了么?完美闭环。

我们再来谈谈人口。

以前增长的时期,大家都去考教师编那是对的,学生越来越多呀。某一天当你发现原来新生2000万,现在不到1000万了,会出现每所学校学生腰斩,老师也腰斩,会是这样吗?

不会。你将来可能会看到的是,某些学校整个就没了,某些学校的老师不增,某些学校的老师继续缓慢增。一些学校一旦开始学生下降,随之就会发生老师数量下降,然后你会发现走掉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走掉的学生都是学霸,好老师的出走的学校的学生会急速下降,人家都不来了,因为觉得这学校不好,而有的学校可以趁机虹吸掉那些好老师以及学霸。

房地产是这样,教育是这样,很多行业都是这样。人口的变化不会对每个行业产生平均影响,实际上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

这才是真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他们理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际关系,那个远远谈不上。过去的七八十年来,各种风云激荡,你回顾下历史,当下你见到的这点儿小摩擦真的不算啥。那个刚去世的什么格, 70年代他来的时候,那么大的转折都会发生。如今的80后、90后、00后见过正意义上的转折?

咱们回顾历史,上下几千年,只要不打仗,人口一直都是增加的。不打仗的情况下人口不增加,开始老龄化,开始人口下降,历史上是没有的?

一切商业游戏的本质都围绕一个指标——消费人口。注意,这件事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关。变不变,商业游戏都是围绕消费人口的。

所谓变局,实际上是消费人口的年龄和趋势发生了改变。以前你不需要考虑消费人口这件事,因为当初主要依赖外部市场。现在外部市场能占的几乎都被占了。

现在要考虑内部市场了,以前内部市场的消费人口都还年轻,现在消费人口不再年轻。

而且内部市场的消费人口兜里的钱是不均匀的。少数人钱多,多数人钱少;老年人钱多,年轻人钱少。这种结构化的不均匀导致了必须放弃过去几十年养成的普遍机会的思维方式,要认识到未来只会有结构化机会,再也没有普遍机会。

这里讲的不仅仅是房地产,我实际上在讲投资,在讲择业,在讲教育,我在讲商品社会下事关你一生的几乎绝大部分事情。因为当下的一切,都是只有结构性机会。

教育的本质是选择,择业的本质也是选择,包括你开公司创业的本质统统是选择。

根据什么在选择?根据需求在选择!需求谁决定的?消费人口的走向决定的。看到了么?又回来了。在粗放式的年代里,奋斗也是粗放式的,你在地里随便插根杆子,它就会发芽就会打粮食,就能卖出去,就能挣钱。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做了,总归是有收获的。所以我们养成了粗放式教育,粗放式择业,粗放式投资的习惯。

好好学嘛,好好学总不会有错,让娃去上补习班总不会有错,念书总不会有错,什么情况该上大学考研,什么情况只能放弃,是不需要思考的。粗放式奋斗就对了,去了公司打工,哪家公司不重要,好好干就有机会。

以上,就是普通人迷茫的根源,我们做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上述的这些变化。

本文作者:Jerry李贽永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xCC5T2NKEhiqOY1kJTfyA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