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一直备受瞩目。就像古希腊寓言中,天鹅、梭子鱼和虾一起拉车,它们朝着不同方向用力,车子始终无法前进。中美经济若走向对抗,也会如这荒诞的拉车场景,损害双方利益。那在经济领域,中美到底谁更需要谁呢?让我们通过数据和事实来一探究竟。

先看贸易规模,2024年中美年贸易额超过7500亿美元,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彰显着两国经济紧密的联系。多年来中国保持对美贸易顺差,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单方面获利。从贸易结构上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50%是工业制成品,而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飞机、芯片等高附加值商品。美国苹果公司利用中国的供应链,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利润率得到显著提升;波音公司每年向中国出售数百架飞机,每架利润超1亿美元 ,这些美国企业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工厂通过出口,创造了数千万个就业岗位,对沿海制造业影响深远,亿万家庭的生活也与之息息相关。

再看消费市场,很长一段时间美国被认为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但2024年的数据有了新变化。2024年美国市场消费总额19.8万亿美元,中国为6.2万亿美元。可美国的消费里,医疗保险支出4.5万亿美元,虚拟房租支出2.2万亿,律师诉讼费1.7万亿,这些“痛苦消费”占比高,反映社会运行成本高。去除这些水分,在真正的商品消费上,美国6.3万亿,中国6.2万亿,差距极小。而且从人均消费水平看,中国和美国已很接近,并且在新赛道上,如电动车、充电桩、造船能力等方面,中国更是大幅领先美国。若按照经合组织公布的购买力汇率计算,中国消费总额为12万亿美元,是美国的两倍,中国已然是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美国想要在消费市场上摆脱中国并不容易。

从投资层面来说,2020年1月 – 7月,美国在华新设企业达860家,是外商在华新设企业最多的国家。据英国分析公司Mergermarket统计,从2020年1月到10月美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增长69%,达113.5亿美元 。上海美国商会2020年9月公布调查显示,在340多个受访成员企业中,约92%的受访者表示将继续在中国经营。在中国拥有或外包制造业务的200多家受访企业中,有70.6%表示不会将生产环节迁出中国。这些数据表明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和投资环境的认可,中国市场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利润回报。

回顾历史,1950年到1972年,中美两国几乎没有往来,当时美国经济发展并未受到太大阻碍,可中国由于与世界市场脱节,经济发展缓慢,人均寿命提升也极为缓慢。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市场,经济才开始腾飞,人均寿命也大幅提高。那时的中国显然更需要美国,更需要融入全球市场。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的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化,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分散而均匀,而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却集中而突出。

从经济结构上看,美国经济存在“空心化”“寄生性”“高度虚拟化”和“负债累累”的问题。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不足10%,形成“空心化”;依托美元主导地位,通过无成本发行美元在全球“剪羊毛”,收取铸币税,具有“寄生性”;金融业占GDP比重高,股市总市值达到GDP两倍以上,经济高度虚拟化;联邦政府负债总额超36万亿美元,且不断攀升。而中国是“生产型”国家,以实体经济为主要特征,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

中美经济并非简单的谁更需要谁,而是相互依存又各有优势。强行“脱钩”对双方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合作才是共赢之道。就像伊索寓言中,狮子和公牛本是对立的,可当它们放下偏见,共同合作时,都获得了比单打独斗更多的利益。中美两国也应如此,在分歧中寻找合作支点,让两国经济这条“大河”奔腾不息,惠及两国人民。

Leave a comment